你好,欢迎访问达普芯片交易网!|  电话:010-82614113

达普芯片交易网 > 新闻资讯 > 时事热评

芯片进口额超2.4万亿元,国产替代真就不值一提?

 

 强烈的刚需面前,国产替代似乎“不值一提”。

  2020年,尽管疫情肆虐限制了全球半导体的生产,但宅经济叠加中美贸易冲突,也使得各类电子终端设备需求暴涨,包括华为在内的多家主流终端大厂提前囤货,进而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供应荒”。也正因此,国内2020年在芯片领域的整体进口额也远远高出以往,进口量激增了约14%达到近3800亿美元。其中,仅设备这一项就囊括了近320亿美元左右,比2019年增长了20%。

image002.gif

  当然,一年又一年巨额芯片进口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国产替代的弱势与缺失。尽管从2019年到2020年,本土芯片的国产替代已经提上日程,且声浪很高。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领域都只是酝酿起步,远未能达到能够“替代”的水平,这也是为何很多国内终端大厂宁可提前高价囤货,买国外的产品,除非万不得已,才会考虑部分纳入国产芯片的根本原因。

  但国产替代真就不值一提吗?其实不然,事实上,不少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早已开始,历经数十年的打磨,已经成长出一批能够与国际大厂同台竞技的中国半导体公司,覆盖从IGBT、AI芯片、CIS到存储、VCSEL、面板、指纹识别、半导体设备等领域,为半导体国产化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为“后浪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中国IGBT“一哥”比亚迪微电子

  谈到比亚迪微电子,业界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其IGBT。身为本土车企比亚迪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比亚迪微电子一直以来都相当低调,这家芯片企业早期是由比亚迪公司在2008年斥资2亿元,对宁波中纬积体进行收购,而后经改造成立的一家专门投身作为能源转换与传输核心器件的IGBT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而成立之初,因宁波中纬负面消息不断以及比亚迪在半导体领域经验缺失,一度不被外界看好。

  但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和攻坚,比亚迪微电子在2018年12月正式推出了酝酿已久的IGBT 4.0产品,一举打破国外半导体厂商在IGBT领域的垄断,并成为我国唯一拥有从材料研发、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设计与制造以及整车应用的IGBT全产业链的车企,同时还是中国最大与应用最成熟的规模级IGBT企业。在许多关键指标上,如电流输出、温度循环寿命等,比亚迪微电子甚至走在业界前列。

image004.gif

       但从竞争层面来看,比亚迪微电子的IGBT仍然远落后于国际顶尖大厂英飞凌。比如2019年的数据显示,英飞凌在国内车规级IGBT市场以高达58.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比亚迪位列第二,占18%。IGBT领域尚且如此,其他技术更不必说。而总体来看,以比亚迪半导体为代表的国内汽车半导体厂商与以英飞凌为代表的国际厂商相比,无论在技术实力、市场规模,还是产品线布局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比亚迪半导体虽然在传感器芯片、计算控制芯片以及功率芯片等领域都有相应的产品布局,但产品线比较单一,在性能上还有待提高。此外,比亚迪半导体主要还是依托于比亚迪汽车,客户太过单一也是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障碍。英飞凌汽车半导体几乎在汽车电子的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其客户群体比较分散,全球主要汽车厂商和Tier 1零部件供应商都是其客户。因此,比亚迪虽已跻身为本土IGBT“一哥儿”的地位,但未来与英飞凌等国际大厂之间的较量,还充满挑战。

  2、指纹江湖“霸主”汇顶科技

       通过多年持续性的耕耘,成功在指纹识别芯片江湖“霸榜”之后,汇顶科技为保持公司的成长性,一路高歌猛进,通过近数年的努力,成功将业务线伸向了更多市场。如今,除了在传统指纹识别和触控技术上持续突破研发全新的产品外,汇顶还将触手伸向了NB-IoT以及蓝牙等无线连接市场。

 且随着越来越多创新应用的出现,汇顶在心率传感、入耳检测、MCU以及音频放大和解码等市场有了更多的斩获。这些年,该公司也持续并购了德国DCT、恩智浦VAS业务等多家顶级半导体大厂及相关部门,大有顺势成为本土半导体芯片巨头之势。

  尽管如今受疫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汇顶科技股价有不小的波动,但这并不能改变汇顶科技业务扩张的势头。近日,汇顶科技宣布拟投资10亿元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设西部研发及生态总部项目,开展CMOS图像传感领域、音频软件解决方案和低功耗蓝牙等相关领域的研发业务,这也代表着汇顶科技正式进军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随着业务逐渐走向多样化,未来这家公司能否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重塑指纹芯片领域的辉煌,令人拭目以待。

  3、国产显示屏“王牌”京东方

  作为国产显示屏领域的代表,京东方如今可谓是远近闻名,全球几乎每四个智能显示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而2020年,由于宅经济的爆发,也进一步促进了京东方业绩的增长。1月29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发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8亿元—51亿元,同比增长150%—166%。

  随着自身业务的飞速扩张,该公司如今也确立了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ini 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事业融合发展的“1+4”航母事业群。旗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五大主流显示屏出货量和市占率也持续全球领先,产能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更是双双取得突破,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image007.jpg

  虽已成长为国内显示屏产业标杆、国际大厂强力竞争对手,但京东方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国产智能手机以及终端设备开始越来越多的采用京东方OLED,但在全球市场,京东方仍难敌三星和LG等主流大厂,且苹果对其的接纳态度也是模棱两可,这也充分说明了该公司在技术和产品上与主流厂商的差距;另一方面,虽然在大屏市场京东方如今是所向披靡,但对于下一代技术的发展窥伺仍颇为迷茫,更多的也只是跟风而非自主创新,这种方式对于京东方未来的发展颇为不利,盲目跟风也终将只能食得别人的残羹冷炙而已。

  4、CIS芯片“新秀”思特威

  成立于2011年的思特威电子是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领域的新星,这家专注于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发和设计的企业最初选择避开了传统巨头垄断的手机市场,采取了从安防市场切入并快速占据市场领先位置的策略,并大获成功。而后,从2017年起,思特威又通过发力消费电子领域,连续多年在CIS产品安防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上保持领先,并已成为消费类机器视觉领域Global Shutter CIS龙头企业。

image009.jpg

  在安防和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后,思特威于去年6月收购了深圳安芯微电子有限公司(Allchip),正式宣布进军汽车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强强联合之后,思特威的车载芯片产品线已覆盖ADAS系统、DMS系统及SAE各汽车等级智能视频图像解决方案的全线车载系列产品,成为中国汽车市场CIS芯片的供货主力之一。

  不过,与索尼、三星、豪威等大厂相比,思特威目前的规模还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想要真正从份额上为国产替代做出贡献仍长路漫漫。2021年,该公司也即将登陆科创板,但如何利用本地化优势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更进一步,终将是这家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

  5、刻蚀机“大佬”中微半导体

  设备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直以来的最大短板之一,一旦外部掐断对国内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将会对整个国内半导体产业造成重大打击。这也是为何近年来,国内各种扶持本土半导体设备商的根本原因。

  中国已成为2020年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根据彭博社对官方贸易数据的分析,中国2020年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购买了近320亿美元的设备,用于芯片生产,比2019年增长了20%。而刻蚀机作为芯片产线中的一道关键环节,如今已被本土设备商所攻破,比如中微半导体就已经在国际市场有口皆碑。

image011.jpg

  1月27日晚间,中微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的业绩预告。根据预告中的数据可知,该公司在2020年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在4.4亿元到5.2亿元间。相比2019年,归母净利润有望实现同比133.34%到175.77%的增长,其中刻蚀设备收入增幅高达58.5%,在工艺上已经能够做到5nm的水平,紧跟台积电的制程发展步伐。

       中微半导体的发展路径的确值得效仿,一口气冲破技术壁垒达到当前全球最先进制程,直接破解了国际对中国的“瓦森纳”式围剿,钳住对手的痛点,实施精准反制。但可想而知,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十分巨大。对于中微半导体本身来说,未来如何将这种策略扩展到更多的半导体设备业务突围上面,挑战巨大。

  6、国产AI“第一芯”地平线

  自2015年7月成立之日起,地平线公司便融资不断,短短数年一跃成为AI芯片界的独角兽。截止目前,地平线的AI芯片在量产和商用领域战果累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车规级AI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业务遍及物联网以及汽车两大场景。

image013.jpg

  尤其是汽车场景,这家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截止目前,该公司旗下的征程2、征程3芯片已实现量产,搭载地平线征程2的首款车型于2020年6月已经上市,截止2020年十一月底,该公司已经有十多万的前装量产的出货,搭载在长安UNI-T、奇瑞蚂蚁、上汽智己汽车三款主力车型上。

  2021年,地平线还会推出旗舰级的征程5芯片,其算力接近100TOPS,预计会在2022年下半年量产上车。下一代的征程6芯片也规划了算力为400TOPS,将采用车规级7nm制程工艺,预计2023年就会推出工程样片,预计2024年实现量产。预计2021年地平线将冲击百万出货,2023年目标拿下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新型智能汽车市场的主力AI芯片供货商。

  小结:

  可以看出,除了以上少数细分领域之外,国产半导体在绝大多数细分市场,仍然面临外部势力极大程度上的钳制。这可能使得未来数十年,中国仍然需要极度依赖进口半导体芯片来维持国内市场的运转和生存。

  但从务实的角度来看,一味的去追求各个领域的国产替代,实际上也并不现实。况且,很多领域待中国耗费数年努力突破之后,又屡屡遭遇国际大厂的低价竞争,从而被虐的体无完肤,久而久之,对国力以及国家资源都将是一种浪费。因此,编者认为,如今的国产替代需要更多的理性,而非盲目的什么都做去迎合国产替代的“口号”。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应该精准定位,从真正能够在实施反向制裁之后,让对手“肉疼”的一些细分领域切入,精准布局、厚积薄发,才能在未来尽可能的去减少对方实施制裁的“筹码”,从而保证供应链稳固、安全。

  毕竟,合作共赢仍然是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主题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的半导体生态,抓住核心“痛点”,精准定位,从而握住对方的“命脉”,足以。反观近两年的国产替代,很多所谓的落地型项目极大的浪费了国家和当地资源不说,甚至部分从事非常低端领域的产业,利用“国产替代”的风口稍加“修饰”和“包装”,就能够赚足流量。待到频频爆雷之时,受伤的往往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以及国家的信心。

  希望这一年又一年“血淋淋”的半导体芯片进口数据,能够充分震惊国人,让更多人认识到“国产替代”还远未达标的事实。而中国半导体欲冲破国际“桎梏”,仍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热点排行

在线人工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10-82614113

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